水稻種植在肥料施用方面無論是南方還北方稻作區域,均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施用的肥料以氮,磷,鉀為主,或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補充土壤缺乏的養分,避免因養分失衡導致水稻植株,生長發育遲緩。這其中也突顯①個關鍵性問題,就是肥料施用量的把控,水稻肥料施多了,尤其氮素水平過高過于集中,對水稻植株營養生長及中后期生長至成熟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如:前期表現單位面積群體生長量過大,葉片披垂濃綠易感病,中后期表現為,易倒伏,貪青晚熟,且空癟率高,籽粒飽滿度差,對產量影響較大。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控施肥量才能高產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細則。
在實際生產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稻農施肥總量基本都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半時段營養生長周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前重后輕。并沒有根據水稻需肥規律,結合實際生產,科學性施肥。下面我們談一談水稻,水稻施肥的三個關鍵詞,前足,中控,后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前肥后移。
那么我們在實際生產中,如何做好前肥后移呢?
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合理性按排水稻全生育期的施肥總量,按照水稻生長周期的需肥規律,科學性施肥,對水稻產量提升起到關鍵性作用。水稻施肥前肥后移也正是依據這事實規律。在基肥施足的基礎上,把控營養生長周期氮素水平,補充協調生殖生長周期稻株對肥料需的求。
前足:就是施足基肥,基肥一般多以,摻混或復合肥料為主,當然也少數稻農依舊在施用磷酸二銨,尿素,氯化鉀或硫酸鉀自己混配使用。
使用量:一般肥料推薦畝使用量為20公斤或25公斤,基肥我們都會在翻地前或水耙地前施入田中。亦可根據不同田塊肥力條件,每一年水稻長勢,肥料元素含量高低,地理位置等,進行適當調整基肥施用量。
中控:就是控制前期分蘗肥的氮素水平。水稻分蘗肥多以尿素為主,然而尿素又是含氮量高的氮肥,肥料起效慢,持效長,所以我們應該根據田塊的肥力條件,適當調整分蘗肥的施用量,避免因氮素水平過高過于集中,導致田間水稻植株群體生長量過大,無效分蘗過多,降低稻株前期干物質積累能力。
施用量:氮肥施用量,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氮肥施用我們要根據全年施肥總量的純氮量來計算,一般中等肥力田塊,我們全生育期施肥純氮量為200~220斤。這個施用量,也就是基肥的氮素含量和追肥的純氮素含量的總和。如果我所施用基肥總純氮含量為90斤,我們施用尿素做追肥,施用總量應把控在300斤以內。按此量計算呢,我們分蘗肥施用應確定在80%~90%左右,(240~270斤尿素亦可結合生物菌劑及硅肥施用)。剩余10%~20%尿素可做調節肥或穗肥施用。
后補:就是將氮肥施用總量剩余10%~20%的部分用于調節肥和穗肥的施用。
1.調節肥:調節肥的施肥用,一般用量很少,因為在氮素水平均衡的情況下,我們也是只用少量來調節,肥力條件差的瘠薄田塊。如漏水田,黃壤田等。所以這10%~20%的氮肥以足夠調節施用。
2穗肥:穗肥施用氮素,一般為全生育期氮肥總量剩余10%左右為宜,鉀肥為全生育期總量的40%左右。氮肥可根據田間長勢情況確定是否施用。
穗肥作用,主要以保花為主,增加穎花數量,增加穎殼容積,避免穎花退化,能夠加快穗粒灌漿速度。和飽滿度。
穗肥施用時間,在水稻倒數二葉露出,拔節初期,看葉色,及田間長勢施用。葉色過于濃綠,不退綠沒能出現拔節黃,可延后施用。若此時段田間稻株發生病害,不宜施用穗肥,應先施藥治療后再施用穗肥。
總而言之,這還需要我們在此基礎上,合理管控,田間水層,病蟲草害。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根據以上總總分析,水稻種植,牢牢掌握,科學栽培田間管理的關鍵技術,我們種植水稻想不高產都難。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